首页风水知识

公历与农历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来源: 点击数:4次 更新时间:2024/5/5 17:44:28
你知道闰年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吗?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你知道闰年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吗?有人说闰年就是每隔4年有一次,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啊闰年的规则是4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再闰。也就是说第一如果年份是4个倍数而不是100的倍数,这样的年份就是闰年,比如说1996年2004年就都是闰年,第二如果年份是100的倍数但不是400的倍数,这样的年份就不是闰年,比如说1900年2100年就都不是闰年,第三如果年份是400的倍数就又是闰年了,比如说2000年2400年就都是闰年,今年是2022年不是4的倍数,所以今年是平年只有365天。
   你知道是这么复杂的闰年规则吗?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天,如果设置365天是一年那就少了,如果设置366天为一年的就多了,如果4年设置一个闰年,每年平均是365.25天,还是比太阳公转的时间多了一点点,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只好设置4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再闰的规则,这样一来呢从公元一年到公元1万年,年份是4的倍数有2500个,100的倍数有100个,400的倍数的年份有25个,所以闰年就有2500-100再加25=2425个,1万年就一共有3,652,425天,而太阳公转1万圈的实际时间呢是365.2422,再乘以1万=3,652,422天,你看这样设置闰年1万年中公历和太阳环绕的实际时间只差三天,现在你记住闰年的规则了吗?


  为什么农历24节气与公历的时间都差不多?
   2月19日是农历的雨水节气,表示一年中降雨的开始,中国从夏商时代就进入了农耕文明,温度和雨水对工作的影响巨大,所以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总结了24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还有许多有关节气的农谚,比如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过的芒种不可强种等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人高超的农业智慧,你有没有发现每一年每个节气的公历日子几乎都是固定的,比如说雨水总是在2月19日附近,清明总是4月5日附近,夏至总是6月21日附近,冬至总是12月21日附近等等,不仅如此每个月都刚好有两个节气。 24节气不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吗?为什么和西方传入的公历如此契合呢?这就要给大家讲一讲公历和24节气之间的关系了。
     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叫做格里高利历,是一种典型的阳历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而制定的历法,人们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循环就有了年的概念。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年,与阳历相对应的立法叫阴历,阴历是观察月球的阴晴圆缺制定的历法,伊斯兰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历,太阳是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按照阳历来规定日期能够非常方便的指导农业生产,但是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所以中国古人创造性的把阴历和阳历合二为一就发明了农历。
     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和阳历相接近,而一个月的时间又和阴历相接近,再用闰月去弥补二者之间的差别,而且还创造出了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地球在黄道面上公转的时候同时还在围绕着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黄道面的,而是与黄道面加了大约66.5度的角,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有的时候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温度高,白天比晚上时间长,这就是夏季,有时候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温度低,晚上比白天时间长这就是冬季。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会运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太阳光直射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回归线,而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中国古人就称之为夏至。半年之后大约在12,12地球会运动到另外一个特殊的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地面上最南的位置南回归线,而这一天的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中国古人就称之为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还有两个特殊的日子,太阳光会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会昼夜平分就称之为春分和秋分,这就是2分2至,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的时间把握,人们要把2分2至之间呢添加了其他的节气,大约每15天地球围绕太阳转过15度角就是一个节气,于是就形成了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二十四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也非常艺术,比如说惊蛰,打雷了惊动了地下的虫子,而谷雨就表示雨水充沛谷物生长。芒种就表示有芒的作物,开始播种了白露就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气正式转凉等等,当然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清楚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不过聪明的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较低,立起来的杆子形成的影子会比较长,人们就把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在夏天阳光会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比较高,立起来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较短,人们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按照影子长度的不同,人们就可以定出24个节气了。不过冬至表示的是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一般来说并不发生在这里,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长度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中国南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找到了一种测量冬至时刻的方法,再通过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间隔,祖冲之推算出一年的时间是365.2428天,相比于现在人们精确测量出的365.2422天仅相差不到一分钟。
     节气日期的确定,在历史上也有变化,在祖冲之编纂的《大明历》中,首先要明确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后再按照每过15或者16天一个节气的方法来定出其他的节气,这种方法呢称之为平节。到了明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编纂了更加准确的《授时历》一直使用到明末,但是由于这部历法没有考虑到近日点进动现象误差逐渐的增大,以至于错误地预报的日食日期,崇祯年代徐光启等人成立了历局来编撰新的历法,徐光启受到一麻豆等西方传教士的影响,聘请了欧洲科学家翻译戈柏尼蒂古开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终呢完成了137卷的著作《崇祯隶书》,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方法,并依据西方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天文日期表,只可惜这部历法还没有来得及使用,明朝就灭亡了,后来康熙皇帝决定使用这部历法,并且改名为实现历。在这本立法之中将节气的规定改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没转过15度角就规定为一个节气,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为定节气。
      在冬天地球转动速度快,两个节气的时间呢就比较短,而在夏天地球转速度慢,两个节气的时间就比较长。总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极高成就,24节气是依据地球公转确定的,而公历也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确定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每一个节气的公历日期都基本确定了前后最多不超过一两天,你了解了吗?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